PP 租车获红杉等1000万美元A 轮投资,将扩大业务范围
随着资本的进入和同类竞争者的快速加入,个人用车市场是否会接过打车软件激战的大旗呢?
PP 租车是快鲤鱼之前报道过的一家创业公司(PP 租车,把自己的车租给陌生人),主要是通过类似于 Airbnb 的模式,让私家车车主和租客双方在自己平台上完成租车交易,看中的是国内有待挖掘的个人用车市场。把自己的车租给陌生人,相信对大多数车主来说都是个挑战,但很显然,资本市场对这种模式已经表现出了不错的态度:据PP 租车的联合创始人王嘉明透露,上线8个月后,他们已经完成了额度为1000万美元的 A 轮融资,由红杉资本领投,清流资本跟投。
除此之外,PP 租车还在今天宣布业务将拓展至上海和广州,这意味着,目前 PP 租车的业务已经覆盖到了新加坡、北京、上海和广州四个地方。
还记得在 PP 租车上线前夕我的同事对其进行报道时,读者的第一反应基本都和国内市场的信用机制有关,认为在国内这种大环境下,在陌生人之间完成租赁交易,是件相当不靠谱的事情。
不过从 PP 租车透露的用户数据来看,正在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尝试这种新鲜模式:上线近8个月时间以来,PP 租车在北京市场共上线了1万多量私家车可供出租,而注册为租客的用户也有3万多人。根据 PP 租车的统计,注册的1万多名车主多为20岁—35岁之间的年轻人,供出租的车型也多为性价比较高的中低端车型。除了乐于尝试新鲜事物之外,将自己空闲时间的车租出去,对这些车主来说,其实也意味着一笔不错的额外收入;而对租车方来说,PP租车上的价格大多都较为便宜,这是因为PP 租车在对上线的私家车进行指导定价时,一般会低于传统租车公司报价的30%,也就是说,PP 租车给自己定的直接竞争对手是传统的租车行业。
而为了起到平台对双方的约束作用,PP 租车也在尝试建立起一套自己的行为规范:
注册时,双方要通过比如身份证、驾照这些信息的验证;而通过审核的私家车将会由 PP 租车来安装一个“黑盒子”,这个黑盒子除了是个行车记录仪可以记录租客的行使轨迹外,还能让车主通过手机 APP授权给租客,得到授权的租客用手机 APP 而不是钥匙就能实现车门的开关,这样的好处一来是方便,免去当面的钥匙交接;二来是对车主来说更加安全。
作为平台方,PP租车目前和中国人保还谈成了一条名为“P2P 租车保险”的险种,每次交易达成之前,都会由租客购买该项保险来保障交易中可能出现的车辆损失。
在 PP 租车的办公室中间,有个挺大的电视屏幕,上面显示着北京地区的实时租车信息,给人的感觉很像很像乘客端的打车软件,地图上显示着附近密密麻麻可供出租的私家车信息(分为手动挡和自动挡),车主接单后,地图上对应的汽车标识则会跳跃着表示已被预订。
事实上,在采访 PP 租车的时候,我个人也有一种感觉,就是在 P2P 租车市场,无论是操作模式还是接下来的竞争状况,都有点像前端时间极其热闹的打车软件:
做的都属于个人用车市场,但比较起来,租车的市场教育难度相对打车来说还要更高;
都是通过改变信息的流通方式来让交易更加高效,打车软件提升的是出租车司机和乘客找到合适的对方的效率,而租车提高的则是租客寻找物美价廉租车服务的效率;
而在竞争程度上,P2P 租车市场也正在初露端倪,除了 PP 租车,这块领域的竞争者还有学大董事长二次创业的宝驾租车,产品未出既已宣布获得500万美元天使投资,和主打社区概念的友友租车,而据了解,为了更快地跑马圈地,PP 租车目前已经取消了上线时就开始收取的交易佣金,除了安装“黑盒子”收取押金(会退还)外,PP 租车目前没有像交易双方收取任何费用,交易涉及的资金也都不会和 PP 租车产生关系。
再回过头来看整个的租车市场,虽然离普及到寻常百姓家还有点距离,但参与者的竞争程度已经是相当激烈了:传统的租车商比如目前规模已经很大的神州租车、一嗨租车等,还有今年初刚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的 Uber和定位偏商务的易到用车、主打移动端的 AA 租车等,就连之前在打车领域互掐的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在不久前的一次业内分享会中两家创始人也纷纷表示打车软件的未来在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利的叫车服务。在不同阶段、用不同姿势的进入者最终对准的却都是一个方向——即需求日益迫切的个人用车市场。
以北上广为例,尤其是帝都,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能深刻地体会出行之不易、购车之艰难,在需要的时候,租车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像 PP 租车这种模式的出现,无疑正在降低个人租车的门槛,使之变成一项尽可能多的大众能够享受到的服务,但随着资本的进入和同类竞争者的快速加入,个人用车市场是否会接过打车软件激战的大旗呢?